记者 马发洲
2015-12-23 08:01
偌大的生产车间内,一线工人身影寥寥,机器人不停地“舞动”着机械手臂,把金属板料吸走、冲压、打模。转眼间,一个个扬声器支架模具就已成型。这是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幕,也是丰顺电声产业创新驱动的缩影。
近年来,在梅州市、丰顺县的大力扶持下,其产业增速一路势如破竹,带动县域经济提速奋进,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点,“小喇叭”奏响了产业“大篇章”。丰顺县县长曾永祥表示,丰顺要加快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叫响丰顺制造。“2014年,丰顺电声产业产值达到了68亿元。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力争到2017年把丰顺电声培育成为百亿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电声之都’。”
南方日报记者 通讯员 卢胜文 胡金辉 徐珍珍
筑巢引凤 吸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
“以前需要12个人做的工序,现在只需两个人即可,生产成本降低了50%,生产效率每小时提高了40%。”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缓解“用工荒”难题,去年投入上百万元引进了13台机器人,有效地缓解了普工缺口大的问题,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标准化程度,保障了生产安全。
这是丰顺电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丰顺深感创新驱动的重要性,于是多方面寻求动力。今年初,丰顺县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规划编制、平台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共同推进电声产业提质增效。
丰顺县县长曾永祥表示,丰顺要加快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叫响丰顺制造。“2014年,丰顺电声产业产值达到了68亿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力争到2017年把丰顺电声培育成为百亿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电声之都’”。
在曾永祥看来,加强平台支撑、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区域品牌是当务之急。目前,丰顺正在加大力度建设丰顺县小微电声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建丰顺电声公共服务平台,借力广州全面对口帮扶支持电声产业发展,优先支持项目用地,创建丰顺县出口电声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示范区,健全电声行业协会组织。
记者了解到,丰顺县还设立电声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选择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项目与技术,重点支持其产业化发展,通过基金引导与示范,实现多来源的内、外资配套投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外流、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培英电声有限公司邱俊璇表示,特别是中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为严峻。
那该如何引进和培养人才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专家彭文忠等专家认为,要为企业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有利于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曾永祥表示,将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目前,丰顺正在主动出击、积极牵线搭桥,引导电声企业与广州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借力”“借脑”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组织企业“走出去”,到外地先进企业学习、培训、参观,高薪聘请国内外电声专家到企业指导产品研发、传经授道。
此外,丰顺县政府还组织电声行业企业与有关院校合办企业急需的培训项目,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生产运营等人才。丰顺县去年组建的“电声班”,今年已成效初显。“我们公司有20余名技工,就是电声班第一批学生,现在都干得不错。”旺兴达(丰顺)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理爱颇为满意地说。
优化结构 培育龙头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为打造百亿产业、当好振兴发展生力军,丰顺县相继制定了《关于促进丰顺县电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丰顺电声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打造百亿电声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电声产业做强做大。
根据规划,到2017年,培英、旺兴达、泰昌、汇威科技等电声龙头企业产值均达到10亿元,电声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丰顺成为“中国电声之都”。同时,丰顺还成立由县经信局局长挂帅的电声产业办公室,设立专职人员推进工作。
回归电声行业本身。从全国视角而言,我国电声器件企业经历了从“大而全”模式过渡到专用零配件、专用线材等专业化生产模式,最终走上专业化协作的道路。由此可见,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性。专业化生产,这是丰顺电声的基础和出路。
从产量而言,丰顺电声产业产量已超过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生产厂点多。除出口和供应丰顺本地企业外,还有很大的产能可以发挥。如果把相关企业组织起来,从上游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产品检测等方面出发,管好标准、管好质量,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无论出口还是内销,丰顺都需要有特色产品。搞好扬声器零配件基地建设,既符合专业化协作道路的政策,更符合丰顺的电声行业发展需要。彭文忠认为,在电声原材料和零配件领域,丰顺可凭借生产出口的“既有优势”和品牌代工经验,孵化一批传统扬声器及零配件制造企业。
从长远来看,下游行业整机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有利于丰顺县电声产业积累再发展资金,从单一的电声产业,发展到电声产业与电子产业双轮驱动,有利于提高丰顺电声产业的总体水平和竞争力。
“整机产品少、产业链短,这是目前丰顺电声的短板。”彭文忠表示,在通用扬声器、电声整机及系统领域,可借势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视听设备升级换代机遇和智能制造政策红利,跨越式发展汽车音响、多媒体音响等产品;在微型扬声器/受话器领域,以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为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微电器件产业,加快微电声器件产业布局。
此外,电声整机生产从整机出口装配起步,通过整机技术、专利成套引进,消化吸收到独立自主开发,逐步增大产业规模,也避免走拼价格、拼劳力的老路。
产业链完善了,还需舞动龙头带动龙身。曾永祥表示,丰顺县将每年培育10亿、5亿等梯度的龙头企业,引导推动中型企业成长壮大,大力支持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挥汗如雨,无不显示着丰顺振兴发展的决心。丰顺县平整土地20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正在规划建设电声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做准备。“创业园已有85家电声企业申请进驻。”丰顺县经信局局长黄忠明告诉记者,建成后将是国内首个电声基地,将为丰顺电声产业集聚发展、扩大产能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培育品牌 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丰顺电声订单量一度下滑超过50%,这让许多以承接海外配件订单或贴牌生产为主的企业一时措手不及,哀声四起。
惊慌之余,丰顺人痛定思痛,结束“窝里斗”的历史,成立行业商会,抱团转型升级,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内销市场。
那时起,不少企业开始深感品牌的重要性。培英公司在美国、西班牙等国注册了自主品牌,内销产品也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名牌产品。旺兴达建成“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高等级专业无响实验室”。
1979年创办的培英电声有限公司,从一间小小的五金配件厂,而今已长成龙头企业。从做喇叭配件,到组装整机产品、拓展代工市场,再到品牌化,培英公司堪称丰顺电声企业的“最佳样本”。公司负责人邱俊璇说,丰顺电声产业能够做大,除了入行时间早、人工成本低、拥有完善的本地全产业链配套外,更得益于从企业到政府都早早定下了专业化方向。
“从无序到有序,从贴牌、配套到注册商标、自主品牌发展,这是市场的规律。”丰顺县县长曾永祥表示,今年,丰顺电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建成,完成“丰顺电声”国内外的商标注册,获批筹建省级质量监督电声产品检验站。“这些平台,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市场规律而言,高端品牌在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之后,都在谋求由强到大的转变,抢夺市场份额,进而加剧中小企业生存的压力。在行业运营成本不断上涨、产品价格下行的总趋势下,没有品牌与产品特色的中小企业将面临销售额、利润率双下降的压力。由此可见,走品牌化道路是大势所趋。
做玩具小喇叭起家的旺兴达公司,年产值已突破5亿元。公司负责人冯理爱告诉记者,一套自主品牌中高端音响,利润率能达到30%以上,是贴牌代工产品的数倍,“电声行业的代工市场已逐渐迎来天花板,自创品牌虽然艰难,也要走”。
行业人士认为,当前4G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未来手机和电脑用扬声器产品需求量大,技术和工艺要求高。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应密切关注其有关信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打造品牌,走出关键的一步。
彭文忠也表示,丰顺电声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打造中国电声行业的名牌产品,以品牌的优势赢得市场,同时加快建立“丰顺电声”区域品牌群,引导各类电声企业参与“丰顺电声”区域品牌建设,加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日前,丰顺县电声行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丰顺电声”区域品牌再一次打响。该平台由广州市海珠区帮扶兴建,丰顺经信局进行管理,通过与阿里巴巴国内平台合作,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提高交易效率。
黄忠明告诉记者,该平台通过进入全球电子化市场,让中小企业可拥有和大企业同样的信息资源,提高中小企业承包的竞争能力。通过互联网,商家之间可直接交流、谈判、签约,消费者与企业能够做到良性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丰顺现有电声企业644家,从业人员3.8万人,生产有扬声器配件、多媒体音响、汽车音响等5000多个规格类型的产品,市场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其年产值预计达到77亿元。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表示,丰顺县通过做大做强电声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电声之都”。
对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专家彭文忠:
未来要加快电声产业智能化升级
南方日报:近年来,丰顺电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趋向规模化发展。丰顺电声要发展还要如何发力?
彭文忠:从大环境而言,还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声产品出口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宏观层面上,丰顺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以及省、市合作,争取政策资源倾斜、资金资本倾斜和市场需求倾斜。同时认真落实国家、省以及市出台的全部优惠政策,出台在梅州市内具备比较优势的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投入,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支撑体系。
南方日报:从行业层面上,您觉得应该如何突破瓶颈?
彭文忠:一是要积极补链、强链。改变整机产品量小,配件产品独大的局面,完善产业链条,实现结构优化。
二是产业链前端加强创新发展。研制和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产业技术攻关,鼓励创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造公共研发创新中心。
三是加强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电声产业智能化升级步伐,支持电声产业制造过程、制造工艺的智能化提升,鼓励企业在关键生产环节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南方日报:丰顺现有电声生产单位644家,其中企业类仅137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00个,产业结构上是否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彭文忠:丰顺已成为电声制造大县,但还不是制造强县。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再孵化一批“专精特”电声企业。
一是在企业中加快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实施TSQ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工程,帮助企业优化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以客户的要求作为产品标准,加快ISO-9000、ISO-14000、ISO-18000及QS-9000等国际质量安全环保标准的认证工作。
二是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电声产品的知名度,打造中国电声行业的名牌产品,以品牌的优势赢得市场,创造出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因此,要加快建立“丰顺电声”区域品牌群,引导各类电声企业参与“丰顺电声”区域品牌建设,加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发电声工业旅游和旅游工业产品。
南方日报:在人才上应该如何补齐短板?
彭文忠:丰顺电声专业人才支撑不足,本地年轻劳动力外流,产业用工老龄化。当务之急,是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同时,制定有利于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