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滑坡事故|究竟多少人失联?为何救援如此难?

新华社  2015-12-21 23:43

20日发生的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故已造成85人失联,截至21日21时,已过去30多个小时仍未搜救出幸存者。此间,失联人数也经历数次变更。到底有多少人失联?他们是谁?为何救援进展如此之难?现场还有无可能发生次生灾害?记者在事故救援现场进行了调查了解。

失联人数到底有多少?

从滑坡发生到21日19时的30多个小时里,失联人数发生了四次变化:第一次发布为27人;到20日晚23时,失联人数上变更为57人;第二天上午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公安局局长刘庆生通报称失联人数为91人。又过了10个小时,这个数字下降为85人。

记者从获取到的一份“失联人员核查表”上看到,失联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湖南、河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及粤东西北地区。

一位参与救援的人员说,由于核实人数存在困难,有些还存在全家都失联的状态,一时难以确定,所以人数不断在变化。但随着核查的深入,数字越来越准确。

现场参与搜救的人员表示,由于大量泥土直接掩埋建筑物,里面空气量很少,被困的人很容易窒息,失联人员生还几率较低。由于土方量太大,按目前进度挖掘清淤,可能需要几十天时间才能将泥土清理干净。

救援难度到底有多大?

截至21日21时,距离滑坡发生已接近36个小时,仍然没有发现幸存者和遇难者遗体。

深圳市住建局局长杨胜军表示,20日19时左右,现场确认滑坡主轴能量已基本释放,滑坡土体已基本趋于稳定,可以在滑坡和倾斜的房屋建筑物开展抢险救灾活动。但一些参与救援的人士表示,搜救工作面临不少客观困难。

滑坡面积巨大是救援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相当于50多个足球场大小,余泥渣土厚度达数米至十数米不等,有的几乎和四层高的厂房齐平,一些受灾群众反映,“四米高的工棚一下子就被吞没”。

参与救援的宝安区一位消防人员介绍说,与地震导致房屋垮塌相比,在这种泥土中寻找生命更加困难,“探测仪只能深入空隙。而现场是泥土压得死板一块,探测仪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限制。”

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搜救犬和无人机也难以发挥最佳功效。广东省消防总队惠州特勤支队队员谢泽栩说,搜救犬主要靠识别人散发出来的气味搜救,此次灾害现场都被泥土覆盖,散发出来的气味受很大影响,搜救也难了很多。

参与无人机搜救的深圳艾特航空科技公司员工吴浩说,无人机搭载搜救应用器械可以对手机信号进行探测,但现场土方太厚,屏蔽了下方的信号;而且施救人员的手机也产生信号,这也增加了搜救难度。

会不会发生次生灾害?

有岩土工程专家称,这是国内外城市地区少见的大规模滑坡灾害。“这一次滑坡的规模之大,是我从业30多年来第一次见到。”参与救援的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国楠说,在城市的丘陵地区发生这么大的灾害是很少见的,国际上只有印度尼西亚上世纪90年代一个垃圾填埋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很大损失。

截至21日晚间,救援指挥部已经基本排除了次生灾害的可能。杨胜军说,深圳市组织岩土、燃气、结构、地质等方面专家200多人对灾害现场进行分析认为,再次滑坡和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开展救援工作基本不会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刘国楠说,经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商讨,目前采取分层剥离、多次生命探测结合的搜救方式,“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我们制定了开挖的方法。现场已经打开了6个土方的面,我们准备每一层1到3米逐层剥离,发现生命迹象后救援队再跟上,配合开挖队伍进行勘测,尽力尊重和抢救生命,把工作做得更踏实。”

另一个备受外界关注的“危险点”目前也被排除了隐患。记者了解到,在搜救过程中,中石油抢险队已对山体滑坡区域受损的400米管道进行了氮气吹扫,排空了管内残留的天然气,21日上午开始修建临时管道。

据中国石油西气东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1日上午9点,现场已经开展破损段管线勘查和管线注氮等防止次生灾害工作,公司内部抢修人员已到达现场,所需管材和管件已开始调运,预计21日晚间陆续运抵现场。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按计划,临时管线路由勘查和方案将于22日上午完成,22日下午开始临时管线的铺设,预计7至10天完成,正式管线方案的勘查和设计同步开展。

编辑 丁晓然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