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孩子咳嗽喘息?医生告诉你原因很可能是这个

广东省中医院  2015-12-16 22:48

自从上月底广东入冬成功以来,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门诊接诊的咳嗽喘息的小朋友比之前多了不少。其中有些妈妈便为此而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咳嗽,严重时还会喘,甚至一感冒就喘?还有些妈妈会发现他们的孩子老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宝宝很难带,吃不好,老是突然哭闹,很难安抚,还起皮疹、皮肤瘙痒;还有的孩子老是生病,容易闹肚子,容易感冒、咳嗽,个子不长高。省中医院儿科医生提醒:宝宝以上的一些表现,或许是“过敏体质”在作怪。



▌什么是“过敏体质”?

也称特应性体质,是指个人或家族对过敏原(通常是蛋白质)能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过敏体质”应慎重定义,需要证实患儿存在特异性IgE抗体。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应叫做“特应性疾病”,典型“过敏体质”个体发生过敏症状时,属于特异性反应,如特应性哮喘等。

早期的过敏症状有哪些?

婴儿早期出现的过敏症状多由食物过敏引起。年龄小、过敏症状严重时,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婴儿食物过敏除了皮肤症状外,多数还有胃肠症状(可轻重不同)。由于人工喂养的婴儿的主要食物是牛奶、鸡蛋、花生,故应分别短期排除牛奶、鸡蛋以协助诊断;母乳喂养的婴儿要详细询问母亲饮食。

◆胃肠道

呕吐、腹泻、胃肠道返流、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血便;严重者出现生长落后、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肠病或严重结肠炎。

皮肤

特应性皮炎,面部、口唇、眼睑水肿,进食后荨麻疹,皮肤瘙痒;严重者可出现生长落后、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

呼吸道

鼻痒、流涕、中耳炎、慢性咳嗽、喘息;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喉水肿或气道阻塞。

眼部

眼痒、流泪、瞬目、球结膜充血。

全身

持续不安和腹痛≧3天/周(哭闹/激惹,≧3小时/天)持续3周以上,生长发育落后;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

“敬礼手”、下眼睑青紫(“过敏性眼影”)。

哪些检查可以帮助我们诊断?

主要有:

抽血:1)血清IgE:升高;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3)食物、吸入过敏原检测。

皮试:1)皮肤试验;2)斑贴试验。

须注意的是,单纯过敏原检测(皮肤试验、血清slgE)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引起过敏的过敏原种类。

常见过敏源

▌可以预防吗?

★医生提醒:预防往往要从婴儿做起。

(1)一级预防:主要对象是尚未被致敏(尚未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的婴儿。

❶孕母生活与饮食母亲吸烟增加婴儿过敏风险,应尽量避免主动和被动吸烟。

❷乳母饮食食物过敏原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但含量较低。高过敏风险婴儿(父母或兄弟姐妹罹患遗传过敏症等)的乳母应减少常见致敏食物的摄入,包括:牛奶、鸡蛋、带壳海鲜等。

婴儿饮食婴儿期接触外源性过敏原最主要的途径是消化道,食物为主要过敏原。婴儿早期饮食应以乳制品为主。

A主要方法:纯母乳喂养可有效减少婴儿期过敏发生。出生后前6个月推荐母乳喂养。如果纯母乳喂养婴儿已发生过敏性疾病,建议其母亲应尝试回避牛奶等可疑致敏食物,并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婴儿一般延迟至6个月以后添加固体食物,对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建议12个月后添加。

B.次要方法:高过敏风险婴儿混合或人工喂养可采用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建议开奶后尽早使用,因早期接触全牛奶配方可能导致机体致敏。喂养应持续度过婴儿期,待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适度完善后(6个月以后),逐步添加固体食物。

C.其他方法:豆奶配方:国外不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我国尚缺少临床研究证据。

D.益生菌:适当使用功能明确的益生菌菌株对婴儿期过敏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2)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主要对象是已经出现过敏症状的婴儿,措施与治疗相近。

(3)环境控制:对于已经发生食物过敏的婴儿建议减少环境中尘螨含量,包括减少室内积尘、控制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已证实息儿对尘螨过敏,有条件者可使用防螨床上用品。12月龄左右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咳嗽症状时,应进行吸入过敏原过敏评价,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食疗

【莲子山药瘦肉粥】

功效:补肺健脾

配方:莲子25g,干山药30g,粳米100g,瘦肉适量制法:将莲子、山药、粳米、瘦肉加水适量煮粥。

服法:每日1~2次。

【蜂蜜生姜汁】

功效:温中散寒健胃

配方:生姜20g,蜂蜜30ml.制法:将生姜捣烂取汁,与蜂蜜混匀。

服法:分3次用温水冲服。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小儿推拿

三伏天灸:在夏季三伏天的时候进行的中医传统穴位贴敷疗法,一般在7-8月。

三九天灸:在冬季三九天的时候进行的中医传统穴位贴敷疗法,一般在1月左右。

小儿推拿:是在小儿穴位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儿童疾病的手法,在我们科室有专门的小儿推拿人员及诊室。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入冬成功后医院儿科门诊咳喘小病号增多,医生说可能和这个因素有关》

编辑 陈海燕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