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慧芳 2015-12-05 22:18
12月7日迎来冬季第三个节气——大雪。根据既往气象数据,大雪节气广州附近城市最低气温可达15℃,由于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十分明显。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指出,这一阶段中医养生当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在食疗方面,可以多吃温补食物抵御寒冷,冬令进补易积内热,可以适当吃萝卜消滞化积。
吃温补食物要防“火上浇油”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广东地区也开始入冬。
由于气温较低,阳气受遏,人体抗寒能力下降,可适当补充一些诸如牛肉、羊肉、鸡肉、虾等温热食物来抵御寒冷。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御寒食材。餐馆里的猪肚鸡、羊肉煲、水煮牛肉等菜式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受欢迎的季节。
不过成杰辉主任中医师提醒,冬天干燥,在处理此类偏于温热的食材时,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放入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
虽然煎炸爆炒、辛辣调味会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但食物因此而燥热倍增,在气候干燥的冬天食用就像一堆干草瞬间着火,极容易出现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对于素体阴虚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不能多吃,而鸭肉、龟、鳖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适当多吃。如鸭肉性平、微寒,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滋阴清热、补肾养肝;甲鱼性平,养阴清热、滋肾养血,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
另外,烹调时还可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可助您安然过冬。
冬令进补易积内热,可吃萝卜消化
“冬月伏阳在内”,随着天地阳气降敛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向内收敛,此时毛孔收缩,腠理密致,人们穿衣增多,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也减少。但冬令进补,高热量饮食,往往又容易形成积热内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这恰好道出了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深意。
健康的真谛在于体内阴阳的协调平衡。生姜性温而祛寒暖胃,萝卜性凉而除热消滞,利用这两种食材温凉之性,以及炎夏、寒冬的气候特点和气机的升降趋势,进行阴阳调和,补虚泻实,恰恰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调理养生大法。
白萝卜又名莱菔,生食熟食均可,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归脾、胃经。生吃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
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本草经疏》记载莱菔根煮熟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尤其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大雪食疗
酸甜萝卜
【材料】白萝卜500克,米醋、白糖、食盐各适量。
【制法】萝卜洗净后削皮,切成薄片,放入适量食盐,拌匀至萝卜出水去除苦涩味。然后用清水漂洗,挤干水分,盛在盘里。以米醋和白糖约3:1的比例加入萝卜中,拌匀后放置2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醒脾开胃,清热除燥。适合食欲不振、燥热伤津之人。
萝卜焖牛腩
【材料】新鲜牛腩500克,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葱3根,八角5颗,小茴香5克,桂皮5克,香叶5片,柱侯酱、米酒、酱油、冰糖等调料。
【制法】萝卜削皮切块后用水煮3分钟捞出;牛腩切块,用开水氽烫后捞起;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锅内放油烧热后,加入姜、葱、八角、小茴香、桂皮、香叶炒出香味,然后加入牛腩、适量柱侯酱,翻炒上色,接着加水至高出牛腩约2cm,再加入适量米酒、生抽、老抽、冰糖,然后盖上锅盖,中小火焖1.5小时,最后加入萝卜,继续煮半小时至牛腩软烂即可。
【功效】温脾暖胃,补中益气,强健筋骨。适合气虚羸弱、筋骨酸软之人。
小米玉米番薯粥
【材料】小米100克,白米50克,玉米粒30克,番薯100克。
【制法】番薯洗净后削皮切块备用。小米、白米、玉米粒淘洗干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加入番薯,小火续煮约30分钟至番薯熟软即可。
【功效】补虚养胃,益气健脾。适合素体脾胃偏虚或大补伤脾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之人。
首乌黑豆乌鸡汤
【材料】乌鸡500克,黑豆100克,何首乌50克,枸杞15克,红枣5枚,生姜3片。
【制法】何首乌、黑豆提前洗净浸泡,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然后与其它材料一同放入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小火续煮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滋补肝肾。适合肝肾不足、阴血亏虚之人。
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