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古村落“困境逢生”,政府斥资3200万保护石寨村

南方+ 记者 陈萍 张柳青  2015-12-02 07:54

  石寨土楼内景。何森垚 摄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何森垚 摄

  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一个老人挑着两个鸡笼摇摇晃晃地向前走,里面拥挤地装着几只鸡,路两旁的房子安静地伫立着,斑驳的墙壁上长满了苔藓,仿佛在诉说着寂寥。

  这是蕉岭南礤镇的石寨村,这个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村中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方楼、半圆楼、走马楼、围屋等建筑规模,几乎汇集了客家地区的建筑形式。国家古村落专家考察组将石寨村称为“客家建筑博物馆”。可是,这些建筑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霜,有些已经破败不堪了,房子也大多空置没有人居住,保护这些古建筑迫在眉睫。

  著名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说,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载体,不能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紧迫而重大的时代性的任务。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30个村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拨付金额6450万元。2013年石寨村就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十大特色古村落,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和建立档案等工作,并计划投入3200多万元对古村落进行修复和保护。

  1.古村寂寥诸多建筑人去楼空

  据村中的老人介绍,石寨村的老房子几乎都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有两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分别是方楼和树德楼,这两座土楼和郭姓祖祠一同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3厅75房,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土楼为泥土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石灰、沙、瓦等。楼上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可由此射击御敌,也可以瞭望观察。土楼只有一个大门,用特大的木料制成,门框厚约20厘米,门板厚10多厘米,用铁皮钉面,以防火攻。尤为奇特的是,门顶从二楼斜挖4个嵌以竹筒的孔,称护门孔。相传太平军余部康王率兵退至石寨村时,曾在此楼固守。太平军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竹筒倒出,清军便无法近前攻门。

  记者走进方楼,看到一个老人在厨房和天井之间进进出出地忙碌着,走道上一个1岁多的孩子坐在婴儿车上玩耍。这个老人叫梁秋招,是至今仍住在这座楼里的3户人家之一。如今她和孙子住在这里,儿子和儿媳都在梅城上班,“以前这里漏水漏得很厉害,现在修补过,好很多了!”记者看到方楼内部已被粉刷一遍,墙壁雪白,一进门的地板上,原来的鹅卵石换成了水泥,虽然失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但是解决了屋内住户生活的诸多不便。

  而与方楼毗邻不到100米的树德楼,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风味。一进门,就能看到两层高的木质阁楼,拾阶而上,笔者看到每一个台阶的中间部分都被踩得凹了进去,上面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走廊里房间的门都锁上了,从窗户望进去里面空荡荡的,但是漆上红漆的木窗、木门、木栏杆依旧古香古色。据了解,树德楼内有6厅58房,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80多年。

  据住户郭菊兰介绍,她刚嫁过来的时候,树德楼曾住着14户人家,现在只剩2家了,“以前很热闹,现在就剩我们两家了,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住惯了,不想搬走。”如今的树德楼剩下的只有寂寞,在岁月的流逝中安静地伫立着,只有一直坚守在这座老屋的人们给稍显寂寥的老房子添了一点人气。天井的石头地板和水井井口都已生出了厚厚的青苔,木梯、木梁和长廊的木栏杆也都落满了灰尘。

  像方楼、树德楼这样的古建筑在石寨村还有很多,例如崇德楼、燕诏楼、振德楼等。由于石寨村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处,建筑风格吸收了两地的风格,既有围龙屋也有闽西客家方土楼,厚厚的夯土层筑成的方形土楼,中轴线对称,廊、堂、庭布局,梁柱、斗拱、勾栏、窗户、瓦顶、楹联,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宗法观念、伦理道德、节庆礼仪、穿着饮食,无不打上中原文化的烙印,传承至今。与梅州、粤北等岭南围龙屋相比,石寨村的方形土楼更注重建筑的防御功能。这些楼见证着客家人历史的变迁,凝聚着客家人智慧和汗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站在石寨村的河边,举目四望,不远处的山上矗立着一座塔。据村民介绍,这座塔叫青云塔,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整个塔无层檐,外观塔身不见分层痕迹。如今塔身完好,一层塔门上端有“青云塔”三字,异常醒目。塔联“青云路接高升客,宝塔门迎上进人”至今还在。

  拥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青云塔在山间屹立不倒,而同样活了200多年的古榕树在河边也依旧苍翠,它的一部分枝桠横跨水面,村民们就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鹊桥相会”。行走在被古楼包围的小巷子里,好似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石寨,这里民风淳朴,一步一景,可能与你擦肩而过的便是300年前的古迹。但是现实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由于多年疏于保护,村里的许多建筑早已人去楼空,任由风吹雨打,倘若再不保护起来,随时可能受到损毁或消失。

  保护石寨村的文物古迹迫在眉睫,但是如何避免过度开发让村庄“面目全非”,又能盘活古村资源让它重新与时代接轨,开发的“鱼”和保护的“熊掌”怎样兼得,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2.活态保护激活古村“人气”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转变,人去房空现象严重。数据显示,最近10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就曾为保护古村落大声疾呼:“古村落是另类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乡愁。”

  在石寨村,以前热闹的树德楼现在只剩下2户人家在坚守,其他大多数老屋也是空置的。据了解,因为城镇的生活环境更好,村民们纷纷搬了出去,即使没有搬走也是在村内另起一座新楼居住。如何守住这座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满满乡愁的古村落,除了抢救和保护古建筑摆在首位之外,留住原住民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为古村落不只是古建筑,对古村落人文内涵的保护和开发同样重要,否则,文化空巢现象会让古村落成为一座空壳。有个成语叫做“衣锦夜行”,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纵然华丽却无人看见,用来形容那些被束之高阁、锁在“深闺”的文化遗产颇有几分贴切。虽然古建筑等文物得到抢救保护,但是失去了在百姓生活中“活”的传承,那么这种保护无疑只能是变成静态标本、“临终关怀”,并不等于真正“活”起来。所以,留住人至关重要。

  留住往外走的村民,让全村参与古村保护。蕉岭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汤东康告诉记者,目前政府部门准备投入3200多万元,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石寨村进行开发。除了对古建筑进行一系列的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外,也将对村内的地下水系、管网进行修复和建设,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石寨村定位南礤镇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逐步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小河流域治理,改善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民的利益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参与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就地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从而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古村落保护开发的主体,提升古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土楼古迹就是我们的财源。”村民们笑着告诉记者,村里的生活好了,他们自然不愿离开。

  对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一方面可以避免宝贵的历史古迹消失,同时也能够为村民带来生活上的改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也能为村民增加收入。如今石寨村内已经有了几家农家乐,一些游客前来游玩的时候都会顺便尝尝这里的特色——红菇。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了一群来自深圳的游客,“听说这里的土楼很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就特意驱车过来这里参观,很震撼!这里的原生态食物也很美味,不虚此行。”

  3.挖掘文化动静结合两相宜

  “目前我们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对郭氏宗祠、树德楼、方楼这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合理的修缮,并对红军路、当年朱德住过的房子进行合理的开发,我们还准备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按照3A旅游景区标准对石寨村进行打造。”蕉岭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汤东康说。

  石寨村除了文物古迹比较多,也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保护古村落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资源与文物古迹交相辉映。据史书记载,石寨村郭氏为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子仪是唐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石寨村居住的为开基祖郭仲一(田佑)公后裔,《郭氏族谱》保存完整。1948年石寨村成立了石寨国乐汉剧团,自导自演了《郭子仪拜寿》、《十五贯》等传统古装汉剧,享誉粤东北地区,每次演出都万人空巷。

  石寨村有一条著名的红军路,相传在1929年10月17日,朱德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四军6000余人曾经在石寨村的圣王山上的一条3公里长的石砌古道上休整了一晚,半夜当地石寨村的群众,一个个挑着红菇粥上山慰问,让朱德和战士们充饥。从此,石寨的红菇粥被亲切地称为红军粥。这条3公里长曾经坐满红军的古石砌路,也被亲切地称为红军路。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土楼一样,都是石寨村宝贵的资源。如果将这些历史故事用更多的形式呈现,就能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动静结合的文化旅游体,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将石寨村打造成为一个特色的旅游景点,让更多来这里的人知道石寨村的历史、了解石寨村的美。“有很多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拍照,他们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对这里的文化也充满了兴趣。”汤东康说。

  今年7月,梅州市市长谭君铁在石寨村调研时强调:“古村落、古民居是传承文化、延续民俗的宝贵资源,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环境综合整治、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突出文化内涵、彰显客家特色。要加强消费需求研究,激活民间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做实文化特色旅游产业,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能消费,带动群众致富。”

  ■链接

  石寨村简况

  石寨村具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石寨土楼于2002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位于蕉岭县东四区旅游景点线,山环水绕,四季常青,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经济作物历史悠久,早造、晚造以种植水稻为主。竹木经济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桉树、樟树、毛竹。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板栗等。盛产红菇。石寨村现有586户人家,人口2072人。占地20097亩,有耕地面积2927亩,农耕地1027亩。

  梅州蕉岭县地处粤东北,毗邻闽西南地区,是梅州市三大盆地之一。古落村南磜石寨村位于县城东北34公里,山脉属武夷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呈河谷盆地。北邻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东靠福建省上杭中都、下都乡,南接广东省梅县松源镇,西依海拔上千米的皇佑笔、金山笔,居于闽粤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雨量充足。武平将军地河与本村廖集河汇合成主干流——石寨河,此河流经松源,注入大埔县三河坝衔接韩江。

  石寨村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于明朝正统年(1449年)闽杭竹山南迁到石寨开基。祖堂、树德楼、方楼、崇德楼、田子屋、华祝堂、儒林第等建筑完好,其中树德楼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石寨村属松源一图,为镇平县石磜乡所辖。民国时为蕉岭县第五区,北磜乡属。共和国建国初期为东四区北磜乡二十四村之一。古石寨村落依山傍水,人文荟萃,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村外马山巍然屹立,石磜河像一条护城河,曲折蜿蜒自北朝南环抱古村,滋润和浇灌着这片沃土。村寨有千年古榕和古塔,有马山祖祠和祖屋碑志。两座明清时期纪年的客家方楼,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闽西客家方土楼分布至南边的下限,粤东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分界线。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张柳青 通讯员 陈晓光 涂永平 黄麟胜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