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莫华伦谈家乡珠海: 已成为现代化文明城市

南方日报 记者 周豫 杨一鸣  2015-11-24 07:52

■编者按

今年12月2日至4日,第二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简称“世广会”)将在珠海举行。本届“世广会”由广府人联谊总会和珠海市侨办、珠海市侨联共同主办,主题是“世界广府人、共圆中国梦”,大会已经向全世界93个国家的乡亲和社团发出邀请,预计届时海内外2000多名广府人将汇聚一堂。

大会包括开幕式、“十大杰出人物”、“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以及“中国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晚会。广府文化艺术展、广府杰出人物展、珠海改革开放成就展等三个大型展览也将同时展出。此外,大会还将组织与会者参观考察珠海的投资环境和参加投资项目推广、签约活动,邀请与会者参加“韶关南雄珠玑巷寻根之旅”。

这是珠海举行的又一盛会,是珠海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发展科学崛起的一大平台。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蓝色珠海 广府情缘——关注第二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专栏报道,聚焦大会热点,传播广府文化,敬请关注。

近日,第二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束,祖籍广东珠海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入选“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作为迄今世界上取得最高声誉的华人歌剧演员之一,莫华伦对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分获意大利政府及法国政府授予的“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及“法国艺术骑士勋章”,2011年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

近年来,莫华伦常常回到国内致力于歌剧事业在中国的建设与普及,并担任香港、福州歌剧院和珠海华发文教公司的艺术总监,充分诠释了“慎终追远、开拓奋斗、包容共济、敢为人先”的广府人精神。

11月23日,他就广府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歌剧在当下的普及和推广等问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1.谈广府精神

肯吃苦勇开拓是重要内涵

南方日报:您觉得广府人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莫华伦: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7岁后就回到广东,紧接着去了香港。我父母都是广东人,老家在珠海会同村,我爷爷就出生在那里。爷爷在我心目中是相当威风的,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还在香港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上世纪50年代,爷爷因为坚持爱国,被英国政府以“非香港出生”为由驱逐出境回到广州,但他的那种精神给幼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我随父母移民去了香港和夏威夷。说来挺有意思,在莫家我的四位祖父母有三位出生在美国,这说明了广府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了。唐人街说的都是广州话、中山话,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文在世界上影响相当大。

现在,广府人遍布全世界的侨界、商界、学界,我作为艺术界的一名代表,感到相当荣幸。

南方日报:您出身商人和学者家庭,为何从会计转到音乐行当?您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广府人精神又给了怎样的动力?

莫华伦:我爸爸是内科医生,妈妈是病理科医生,爷爷是律师,哥哥是商人,在家里没有人从事音乐工作,唯一一点是我小时候听爸爸拉过小提琴。我18岁在夏威夷考大学时,偶尔去教堂参加唱诗班,一位美国朋友带我去看了歌剧《波西米亚人》。想想看,在2000多人的剧院里,用纯正的人声演出、不用麦克风,却能唱得那么感人,太震撼了。我也想试一下,那个朋友便带着我去见声乐教授,没想到一开口他便说要“收”我,还给我全奖。后来,我实在对用以谋生的会计不感兴趣,就开始专心学习音乐了。

那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如果在30岁之前我在音乐上一事无成,那就改行。实际上,我在学生时代做导游一个礼拜就能把整个月的消费全部赚回来了,后来去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攻读硕士时,就在美国最有名的大都会歌剧院小卖部勤工俭学,整整3年,我就在工作之余看那些“大咖们”排练,晚上下班就看演出,一边看一边“偷师”。

我老跟年轻人说,“机会一定会有的,但机会来的时候你必须充分准备好,因为好的机会往往一生中只有一次,成与不成就在那一刹那。”全世界太多人了,现在竞争更加激烈。1987年,我去了柏林歌剧院做驻院歌手,一唱便是7年。刚开始时,别说主角,连上场的小角色都很难拿到。直到后来,我熬到做“预备演员”,帕瓦罗蒂来时我就在旁边递毛巾、倒水,整整一个月,我在旁边看他演,学习他“嚼冰”保护嗓子的技术,收获很大。演了整整两年半的“小角色”后,最终机会来了,一次威尔第歌剧《弄臣》临时缺男高音,没有任何排练,只给我3天时间。他们问,能演吗?当时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此前在其他小场馆也唱过,结果便一炮打响。随后“大角色”也接踵而来,学徒生活就此结束。如今,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是柏林歌剧院第一个唱主角的中国人。从学徒到主角,期间很难熬,但肯吃苦、勇开拓,不就是广府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吗?

2.谈广东发展

开放风气让广府歌剧后来居上

南方日报:您第一次回广东演出时感觉如何?现在看来,广东歌剧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莫华伦: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回广州表演歌剧,就在流花公园里很简陋的小场地里,设备很差,只能用一台钢琴伴奏,现场蚊子乱飞,唱歌时都要跑到嘴里去了。当时我就暗自说,自己再也不来这里表演了,等广州发展好了我再来。

不出所料,近些年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先后建起来了,2012年我还和广州大剧院联合制作了歌剧《托斯卡》,把意大利导演、国际知名歌唱家都请到广州来,我当制作人;此外,我也在星海音乐厅唱过两场音乐会版本的歌剧《图兰朵》和《茶花女》。这些年,广东观众的欣赏水平大大提升,非常热情并且“懂行”,我想这也是跟广府地区开放的风气息息相关的,引进了很多外地人才,这无疑对古典音乐的发展大有裨益。

说实话,广府人对古典音乐的认同不如北方人高,过去这里以流行音乐为主体,但如今“追上来”了。

3.谈家乡珠海

珠海已成为现代化文明城市

南方日报:能谈谈您对家乡珠海的感受吗?

莫华伦:我第一次回珠海是1989年,当时对珠海的印象停留在“这个城市很可爱、消费不高、走地鸡很好吃”等方面。没想到现在珠海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市,不仅有了华发大剧院、珠海音乐厅,马上珠海大剧院也将落成,莫扎特青少年音乐比赛、WTA女子网球赛等都在这里落户了,充分体现了一个文明城市的内涵。现在我特别期待港珠澳大桥建好后,未来可以直接从香港开车到大剧院门口表演了。

以9月17日我在珠海举办的“英雄音乐会”为例,当时我邀请珠海的合唱业余爱好者组成了150人的团队,和中国三大男高音一起表演,非常轰动。可以说,珠海观众的欣赏水平现在越来越高了,尤其是有了华发大剧院后引入了好的表演团队和项目,文化演出层次大大提高。

城市建设需要好的硬件,才能把国际一流的文化项目引进来,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文化跟上世界的进步。

4.谈歌剧发展

注重培养专业舞台管理人才

南方日报:当下中国歌剧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莫华伦:中国剧院的发展速度现在是世界之最。国内的剧院不乏好硬件,但大多缺乏好的节目,不少都缺乏资金运作。这一点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在欧洲,没有一个地方的古典音乐艺术是可以完全靠市场为生的,要不靠政府扶持、要不靠企业赞助。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问题。比如,目前中国演艺制作管理人员非常欠缺,因为在教育系统里并没有专门训练舞台管理人员的专业,我建议国内也开设这个专业,现在剧院多了,更需要这些专业技术人才。


编辑 谢嘉玮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