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海豚的人|在风浪与高温中记录两千多头白海豚

南方+ 记者 王剑强 曹嫒嫒  2015-11-11 09:14

在珠江口海域的万顷碧波之中,活跃着约2000余头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不少科研人员常年在此劈波斩浪,对野生白海豚进行生态观测,常年忍受着海上生活的酷热、风雨、波浪和孤寂。他们被称为“追海豚的人”。

这个略显诗意的称谓背后,是科研人员大量而繁琐的种群监测和生态调查工作,海上追豚不是海上冲浪,这份工作需要的不是诗意,而是情怀和坚守。每一名追豚人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了解、去关心、去爱护这群濒危动物。

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巡航的“观豚人”

他们记录了2000多头白海豚

10月29日下午,珠江口海域海平面风力达到了五级,就算站在岸边,被海风吹打时仍会有隐隐的痛感。林德润麻利地解下缆绳,轻轻跃上小艇,娴熟地换上防护服,用帽子和户外头巾包裹住整张脸,只露出两只眼睛,手握着GPS定位仪开始确认经纬度。

每次出海“巡航”林德润都要做好对白海豚观测的记录

林德润是“追豚人”中的一员。他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去年8月开始来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习,每个月有10多天是在海上度过。

“你看我们的装扮,像不像是海盗?”驶入波浪涌动的海面,剧烈的颠簸令人顿生晕眩之感,擅长“苦中作乐”的林德润,不失时机地开起了玩笑。这是一艘较为简陋的渔政船只,风浪大时,水花会直接打在人身上。

这是林德润一次习以为常的出海巡航,目的是对白海豚进行“个体识别”检测。从2010年开始,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开展了对白海豚的生态观测,并记录下每只白海豚的体态、活动区域,建立起一个关于白海豚的庞大数据库。

“这一年多来,我记录到的白海豚有50多头,而整个管理局目前已经记录了2000多头。”说起自己的“工作业绩”,按了不下万次快门的林德润还是有些自豪,“每只白海豚的背鳍都是不同的,我们出海时,就用相机拍摄观测到的白海豚,根据背鳍的形态为它们建立档案。”

南方+记者同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珠江口海域寻找中华白海豚的身影

脚下是起伏的波浪,头顶则是火辣辣的太阳。林德润说:“最热的时候40多摄氏度,我们也照样出海。”开船的梁师傅则低声提醒记者涂好防晒霜,“海上的紫外线很强,不适应的话,皮肤容易被晒伤。”

海上的风浪仍然不小。偶尔当海面暂时平静时,林德润会把镜头举在胸前,上身左右摆动,目光快速在海面搜索,像正在进行双向飞碟射击的运动员。“我们的团队人太少了,如果能有三个人同时面朝三个方向进行观测,可以大大增加搜索范围和观测几率。”

小艇在浪与热中行驶了两个多小时,但遗憾的是,这趟出海并没有成功观测到野生白海豚。林德润说,白海豚性情活泼,在天气晴朗、阳光充沛的情况下,常会到水面附近嬉戏;但当海面风力超过四级时,白海豚轻易不会露面。

成群结队的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海域游弋(受访者供图)

“前辈能辨认出我见过的每一只”

“我希望能够像我的前辈一样,能够辨认出我所见过的每一只白海豚。”从事白海豚生态调查工作一年多,林德润坦言,距离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专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口中的“前辈”,则是如今声名渐起的白海豚研究专家林文治。

在更年轻的科研人员眼中,年仅33岁的青年学者林文治俨然已经是追豚人中的“老前辈”了。从2011年到2014年,在保护区管理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林文治,度过了将近四年的追豚、护豚时光,每年要出海80多次。

在珠江口海域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受访者供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文治回忆了那几年的海上岁月:“在海面上,简单地说就是给白海豚拍照,测量离岸距离、水深,记录环境特征和白海豚行为等工作。但这些还不是白海豚生态调查的全部。”

在中山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生物学统计,是林文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借助香港大学研发的一款软件,那几年中,林文治在内伶仃洋范围识别出近700头白海豚个体并分析它们的种群特征。

如今,林文治已经回到他的母校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任副研究员,但他仍时时惦念那群白海豚,碧波中的点点白影也牵引着他“常回去看看”。他的白海豚生态调查工作从未终止,也成为了更年轻的追豚人学习的榜样。

在珠江口海域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受访者供图)

“新生代”追豚人林德润在汕头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学习,怀着对白海豚的强烈兴趣,他来到了保护区实习,也将硕士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为“驼背豚种群风险评估”。为什么一代代追豚人都致力于进行白海豚的“个体识别”检测?

林德润解释说,规划动物保护和管理的范畴并设置对应的方案,需要了解动物的社群关系和结构;而在生态领域,常常需要多年的数据才能揭示野生动物群体的结构,“因此,我们出海观测时不会放过任何一只白海豚的影子,每一只都要拍照,然后一一进行识别,这样才有可能对白海豚整体种群做到真正了解。”

“通过观测了解白海豚的分布、行为、习性,这是保护白海豚的前提。”成为追豚人以来,林德润已能够辨识部分海豚,“尤其是那些背鳍受伤、有缺损的,一眼就能够认出来”,但对他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制作的白海豚标本

真正用行动去关心白海豚的人不多

何以能够在海上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白海豚研究工作?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林德润引用了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名言作答。

林德润将珍妮·古道尔视为一生的偶像。他说,珍妮·古道尔在二十余岁时就前往非洲原始森林,为观察黑猩猩,度过了38年的野外生涯,同她相比,自己只是一名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中华白海豚科普馆展示的白海豚生活原貌

林德润向记者展示过一组白海豚受伤的照片,有些是螺旋桨伤痕,有些是网具勒痕,还有的是水质污染造成的皮肤病,让人不忍直视。

著名纪录片《海豚湾》是林德润反复温习的一部电影。电影中,日本一个渔村成为可怕的海豚屠宰场;海豚成群死亡的画面,让林德润每一次观看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虽然广东没有这样大肆屠杀海豚的事情发生,但是,真正会用行动去关心白海豚的人,并不多见。”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陈列着许多因外部原因导致死亡的白海豚的龙骨架

林德润介绍,目前广东省内追豚人的数量并不庞大,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在珠江口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林德润是如今唯一的一名专业研究人员。“如果对白海豚没有足够的兴趣与热爱,这份工作是干不下来的。”林德润说。

“广东有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但是相关的研究人员数量较少,目前只有珠江口保护区、江门保护区、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等少数几个机构,拥有培养、接纳白海豚研究人员的能力。”林德润介绍,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追豚、护豚的行列之中。

策划统筹: 谢苗枫 胡念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肖雄(除署名外)


编辑 杨小妍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