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监测 你我所不知道的病从口入

南方+ 作者 胡净栋  2015-10-29 15:40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食物打交道,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提到食源性疾病,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茫然,但讲到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我们却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会遇到呕吐或拉肚子的情况,且多数人不会去看医生,但事实上,食源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常常是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一旦爆发,关乎身体健康,有了切肤之痛,才会引发热切的关注。

那么如何尽可能避免食源性疾病,及早发现和预防呢?在无数次的样本监测中,相关部门又是如何防范于未然,将危及公众生活的高危食品扼杀在摇篮中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市疾控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和市妇幼保健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点。

 集体协作攻坚
步入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试管和不同颜色的试剂。蔬菜、瓜果、肉类摆满了工作台,检测人员正忙着对当天从各超市、集贸市场、小吃店等消费场所抽检的样品进行测验。
据了解,食源性疾病监测又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暴发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是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政府制订、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自2004年开始,珠海市即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通过疾控中心的集体努力,与省市的交流,目前已逐步建立较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

科技助力监测
“10年前大家吃海鲜,有人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但我们检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要进行预警,告知大家哪些食物含有何种毒素就更困难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对面粉及面制品进行氨基脲的监测,已经走在了前列。”理化检验所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市疾控中心理化所目前已具备了食品中违禁药物β-受体激动剂、氯霉素等违禁药物及雪卡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等海洋生物毒素的串联液质联用技术的超痕量检验能力,为国家、省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奠定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成员实验室。
通过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化验所开展合作,实验室积极开展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领域中违禁药物、海洋生物毒素的新技术开发、方法确认及检验应用工作。
市疾控中心吴博士表示,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是在市民经常采购消费食品的场所,如市场、超市、餐厅、小吃店等,采集各类食品进行监测,掌握食品污染的情况,对食品监管政策提出建议。目前我市食品监测覆盖全市,监测食品种类达20余种,涵盖粮、油、蔬果、猪牛羊肉类、海产品、禽类、即食食品、桶装饮用水、婴幼儿食品等多种常见食品。近年来食品监测结果显示,生食海产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情况较为多见,为食源性疾病高危食品;桶装饮用水卫生也应引起重视。

采样调查细致入微
来到市妇幼保健院,遇到食源性疾病的病人,专职人员会详细询问对方吃了什么,比如葡萄、梨、海产类、骨头汤等,通过这些统计汇总数据,可以切实了解珠海地区感染性腹泻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等的感染情况,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送样质量有保证,指导患者留取合格标本,送检及时,提高沙门菌等的分离率,而完成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据了解,市妇幼保健院监测点2010年至今共完成监测病例4000多例,完成全省监测总量的60%-70%,曾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作为监测医院的唯一代表进行经验介绍,也多次在市级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

生吃食物需谨慎
据市疾控中心食品环境卫生所负责人介绍,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最突出的卫生问题。凡是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根据近几年监测情况分析,我市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全年均有发生,比如病毒引起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细菌性(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则多发生在夏季,这主要与天气有关,冬季适合病毒存活,夏季则细菌容易繁殖。未煮熟透豆类中存在的“皂甙”是我市最常见的引起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植物毒素,主要发生在1月,主要原因是四季豆、面豆及油豆等豆类在每年的1月大量上市。此外,河豚鱼、亚硝酸盐及有机磷中毒等有毒动物或化学中毒则偶有发生。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在家庭准备、加工食物过程中,要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门用具,使用器皿存储食物时,避免生熟食相互接触,熟食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存储,熟食在再次食用时加热要彻底。

   本报见习记者 刘洋


编辑 胡净栋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