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城市包围圈里的稀有物种

南方+  2015-10-26 16:43


图为2010年新发表的英德睑虎是中国特有种。(吕植桐摄)。2015年10月的一个夜晚,刘祖尧、王健和吕植桐打着手电筒,在深圳梧桐山间溪水旁弯腰寻觅,他们三人来自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此行的目的是采集一种未曾被记录和科学描述的蛇类。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并做成了标本。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和分割的山地丘陵,依旧有未曾被发现的物种。2010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中大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共发现了15个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其中9种是在广东境内发现的。图为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两爬研究小组在深圳进行野外调查。


给新采集到角蟾拍摄生态照。


王健在提取蛙类的组织样品。


提取的组织样本存放在指管内保存。


制作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


刚制作成标本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被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固定、保存。


吕植桐在为采集到的雨蛙进行拍照,保存物种影像信息。


中大生物实验室内,刘祖尧在DNA提取室内提取DNA。


中大生物实验室内,刘祖尧在DNA提取室内提取DNA。大多数两栖爬行动物都是夜行性的,它们分布受限于环境条件,有些物种往往还只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才会出现,因此,它们不容易被发现,多样性被严重低估。


目前,“被严重低估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专题展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二楼的生命科学长廊展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上述新发表15个物种中的13个,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市民来馆参观。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内的专题展:2010年在清远发现的英德睑虎。


讲解员在为参观的学生介绍去年发表的封开角蟾。“新物种常常被误认为是新产生的物种,其实不然。准确地讲,新物种是新命名并被描述的物种,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很久了。”该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王英永说。


2014年新发表的刘氏掌突蟾只分布在香港大帽山、嘉道理植物园、大埔窖,以及深圳梧桐山、田头山、七娘山等地。


2014年新发表的珀普短腿蟾只分布于江西井冈山、湖南桃源洞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吕植桐摄)


2014年新发表的陈氏角蟾属于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山间沼泽和高海拔的特殊生境需求使其分布区非常狭窄,只分布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江西井冈山和毗邻的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分布区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吕植桐摄)来源:微信号“南方视觉”,图/文 :丁铨

编辑 刘自如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