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大学生扶老太:是老人变坏,还是老人被污名化?

南方+  2015-10-13 12:47

作者:曾于里

在安徽淮南师范学院门口发生的“大学生扶老太”事件终于有了结果。9月21日,淮南警方消息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事件回顾>>>

先是当事大学生小袁发微博称“扶老人反被讹”,并在微博寻找目击者,迅速引发网友关注。

一证人到派出所做笔录,称小袁是去帮助老人而不是因为撞了老人。

但随后,另一网友在网上公布了3段视频,称小袁曾承认撞人。整个事件一度陷入死结。

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2015年9月8日,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图为交通事故现场。 新华视点微博截图

结果的公布终于还老人一个清白,因为在警方调查还未公布之前,老人及其家人已经被舆论推上了审判席,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大学生。

即便在3段支持老人的视频公开后,网友还是从中找寻种种破绽,力证老人说谎。而点开微博底下的热门评论,“坏人都变老了”“老不死”“以后坚决不扶”的论述比比皆是。

撒谎者应该得到严惩,但我们的反思却不该止于此。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将老人与讹人联系起来?事实上,这是近年来网络中老人被污名化的直接后果。

网络舆论中的老人:为老不尊

很难追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在网络中的形象便渐渐趋向于负面。

先说中国大妈。一提起中国大妈,我们自动关联的典型新闻就是撼动华尔街、海外疯狂扫货团、机场晒内衣、广场舞、大嗓门、闯红灯,贴在中国大妈身上的标签就是“人傻钱多、不守秩序、欠缺文明、贪小便宜”。

某门户网站做的一个调查“一听到‘中国大妈’四个字,你是什么样的印象?”,参与的4万多名网友,77%的人选择了“负面”。

相较于中国大妈,中国大爷在网络中出现的频率稍低,可一旦出现也是负面新闻缠身。诸如老人公交车上跟姑娘抢座坐姑娘腿上、老人浴场专撞女子胸部……网络中的中国大爷永远一副色眯眯、欲求不满的猥琐模样。

而今,又摊上了“扶老人反被讹”“碰瓷老人”等热门话题,网络中的老人就不仅仅是令人讨厌了,简直就是妖魔鬼怪般的存在,“老人即地狱”,唯恐避之不及,“以后看到老太倒地别说扶了,只要看到的都有罪”。

简言之,网络舆论中的老人已经被标签化和污名化了。不论老人与谁发生冲突,网友总是先入为主,认为这是老人的错。因为在他们的刻板印象中,老人都是为老不尊的,他们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金钱无所不用其极地耍赖或诬陷他人。

老人污名化,媒体难辞其咎

应该承认,确实存在老人为老不尊的现象,这些老人必须批评,也必须严惩。假设真的发生“扶老人反被讹”,那笔者双手赞成“讹人者,惩戒当顶格”。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有个别老人讹人,舆论也不该扩大化,将个别老人的所作所为扩大化为老人这一群体的所作所为,更不该先入为主地将老人与讹人联系起来。

图/新华社

但很遗憾,大多数媒体恰恰是这么操作的。事实上,“老人摔倒被扶起”这样的事件每天都有发生,一般有三个走向:一,老人被人扶起,身无大碍,微笑言谢,挥手再见;二,老人被好心人扶起,但好心人反被讹;三,老人被撞倒,反被诬陷讹人。

第一种情况很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出现最多,但这种表述在新闻中寥落无闻,反倒是第二种情况频频在新闻中出现。为何?第二种情况才符合新闻特异性、冲突性等特征,符合媒体选择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第二种情况迎合着受众的心理期待和社会情绪。先是媒体关于“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的扎堆报道塑造了受众的心理预期,而受众的心理预期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媒体的议题设置,在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媒体关于“扶不扶”的叙事几乎是:扶老人=被老人讹。

固然现实中存在“扶老人反被讹”的案例,不过第三种情况,老人被撞倒反被诬陷讹人的案例也并不鲜见。比如2011年上海大润发超市班车司机“救人被诬”案,2013年的“大妈讹外籍男”案,包括这起“大学生扶老太”事件,起初舆论均认定是老人讹人,好在前两起案件中有监控录像,最后才证实老人是被冤枉的。

可惜,这些反转新闻不过是改变了新闻叙事的结果,却没有动摇新闻叙事的起点:老人讹人。

老人在网络中的缺席,加剧了污名化

老人被污名化,也与他们在网络中的缺席有关。查看下任何“扶老人疑被讹”的新闻的评论,几乎都是年轻人的视角,一边倒地支持年轻人,我们很难找到老年人群体的声音。

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9岁年龄以下的网民比例高达80%;另一个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19-35岁用户占总户数的70%。

当信息平台和舆论平台被年轻人所主宰,他们在选择新闻、解读新闻、评判新闻时,不可避免地将带入这一群体的视角,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认知框架、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的声音。

在网络世界中,谁的地位主导,谁的声音便是主流和“正确”的,而缺席不仅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也意味着被定义、被标签化。

显然,网络上关于“老人摔倒被扶起”的讨论,根本上是一次力量并不对等的舆论斗争。辩论双方一方人数众多,控制着几乎所有的麦克风;另一方则寥寥无几,声音微弱,甚至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辩论的存在。

像此次“大学生扶老太”事件,大学生小袁利用微博率先发声,塑造了一个好心没好报的受害者形象,轻易得到网友的支持。当辩论双方只剩小袁在自说自话,老人在舆论上输得落花流水,是必然的结果。

炒作“扶老人反被讹”,是伪正义

说到底,这明明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常识:每个群体中都有好人,也有坏人,年轻人如此,老人如此。就像我们不会因为大学生小袁有撒谎的嫌疑,就把大学生与撒谎精联系起来,同样地,极少数的讹人老人,也不该成为中国2亿多老人的象征。

可这个显而易见的常识为何总被人忽略?为何媒体热衷于“扶老人反被讹”的报道,而网络舆论也倾向于建构老人“忘恩负义、为老不尊”的形象?

不难发现,污名化老人的种种炒作,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扶不起,好人难做啊。

“扶不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是个好人,我也想做好人,看到老人摔倒我是想帮助老人的;第二层意思,但是我不敢扶,我担心我扶就会被讹诈,到时候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你看看新闻报道中谁谁谁就是这样的下场。

这样的叙事真是四两拨千斤:既塑造了年轻人“好人难做”慷慨悲壮的刻奇氛围,顺便抨击了当下社会风气的堕落、道德风尚的滑坡,并且为自己“不想扶”的道德怯懦找到了完美的遮羞布。

其更恶劣的影响是,它污名化了老人,夸大了做好人的负面效应,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对诚信、友善、互助的社会道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8月30日发生于开封、暴雨中老人摔倒无人扶起不幸死亡的惨剧,和此次“大学生扶老太”老人被冤枉,就是这种炒作的沉重代价。

舆论关于“扶老人反被讹”的炒作,自以为是伸张正义,可实际上,它恰恰是一种亟需纠偏的伪正义。

(来源:南周知道微信公众号,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有需要可联系邮箱liuyunshan113@126.com)


编辑 杨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