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闻客户端 赵琦玉 沈卫红
当美国西雅图因习近平的来访而“全城沸腾”时,广东一个小村庄也感受着共同的兴奋与天然的亲切。小村位于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台山市东南部斗山镇,有一个朴实的名字——六村。
斗山镇副镇长陈剑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现在台山六村人口约1.2万,在美国的六村人也大约是这个数量——其中在西雅图的保守估计有数千人。乡人打趣道:“台山有一条六村,美国也有一条‘六村’。”两地六村人来往频繁。如今,走在六村村道上,随时可能遇上一位刚从西雅图回来探亲的故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即便隔着一个大洋,六村与彼岸西雅图的缘分,却于150多年前就开始了。
在这段缘分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西雅图唐人街的开拓者陈程学,一个是被称为“西雅图之父”的陈宜禧。
唐人街开拓者陈程学回乡办学
在斗山镇大湾村委会旁,有一座祠堂式小学——崇礼学校(1945年后改为大湾小学)。这座砖木结构建筑大有来头,它是由美国西雅图唐人街的开拓者陈程学在上世纪初亲自设计、发起募捐、并且亲自采购建筑材料建成的。
1860年,斗南镇六村村民陈程学前往美国西雅图谋生,并于1868年陈程学创设华昌公司。资料显示,华昌公司是西雅图最古老的商号之一,专营雪茄、茶叶、爆竹,兼营裁缝,又向中国出口小麦。华昌公司因而被视为西雅图华埠的肇端。
彼岸生意风生水起,陈程学却一心惦念积贫积弱的家乡,他决定回乡办学,反哺家乡,用知识改变家乡后辈的命运。
难得的是,陈程学不仅出钱,还花了很大心思亲自设计学校、作预算、采购建筑材料——施工前,陈程学从新加坡、南洋等地买回建筑材料,其中包括了11根支柱。当时,工人们十分纳闷:这所建筑应当只需10根支柱,为何要买11根?结果在施工过程中,一根石柱不知何故发生了断裂,后备的那根柱子正好被派上了用场。
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介绍,又有一回,小学即将竣工,工人们却发现还缺砖头数十块,非常着急。心中早已有数的陈程学徐徐“支招”:房子建好了,水泥池也没有用了,把水泥池的砖头卸下、补上,正好。果不其然。工人们无不被陈程学的精细所折服,这两个小故事也成为美谈流传至今。
如今,走近这座三路式的老祠堂,仍清晰可见主楼两侧青云巷门额上分别刻有的“崇礼”、“学校”,仍依稀可辨当年陈程学参考西雅图建筑设计的“中西合璧”风格。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大湾小学规模颇大,保存完整,对研究台山地区的祠堂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西雅图之父”陈宜禧归国建铁路
陈宜禧是陈程学的族侄。
1860年,六村15岁少年陈宜禧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跨州铁路开工后,成为一名铁道华工。由于勤奋好学,陈宜禧不久后开始负责招募华工并提升为工程师助手,积累了丰富的修路经验。
据统计,150多年前,超过1.2万华工远赴美国修铁路,其中9成来自广东当时的四邑(台山与新会、开平、恩平三县旧时并称四邑)一带。作为建造西段铁路的主力军,华工最高峰时期占整个筑路大军劳工总数90%。可以说,是华工用血汗筑成美国跨州铁路的奇迹。
1869年,跨州铁路干线竣工,陈宜禧离开工地,前往西雅图,加入族叔陈程学开办的华昌公司。
彼时,为了修建一条连接西雅图与沃拉沃拉镇的铁路,西雅图市内各企业在1873年年底就合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西雅图-沃拉沃拉铁路公司,新生企业家陈宜禧也在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劳工经纪人。虽然处境维艰,铁路最终仍在西雅图市民的全体出动下顺利通车了。铁路使得19世纪末的西雅图作为美国西北部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太平洋沿岸的利物浦”。
陈宜禧则在铁路圈子里咬着牙沉着气一干20年,到1888年已经在西雅图开了三层楼的广德公司,专为铁路介绍劳工。
1904年,62岁的陈宜禧成为西雅图商会唯一一名终身理事。然而,他却做出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回家乡,筑路!
眼见外国列强正在抢占中国铁路的路权,陈宜禧是早已坐不住了,花甲之年依然决定“出山”——他四处奔走,呼吁筑一条民营铁路。那时的台山,连公路也没有,返乡的华侨即使到了附近的江门,也还得步行或坐轿子走上三五天,筑路之难,可想而知。可是陈宜禧不仅集到侨资275万多元,修路时还是像青壮年那般事必躬亲。
长约133公里的新宁铁路,以台山县城为中心,南到斗山,西至白沙,北达江门的北街;从1906年到1920年,共分三期筑成,是中国第一条用中国人的资金、中国人的技术修筑的民营铁路。
其实,当时陈宜禧的铁路蓝图,远远不止133公里。根据《看历史》的报道,陈宜禧设想这条铁路往北要连上粤汉铁路,把广袤的内地纳为腹地,往南要通达铜鼓湾,那里港阔水深,可以建设为连通世界的超级港口。
1917年,年逾70岁的陈宜禧向孙中山提出了开发铜鼓商埠的设想,建议开辟赤溪县的铜鼓为商埠,并将其建设为“自治特别区域,招各国投资,开作通商口岸”。
然而,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动荡时局不仅使新宁铁路公司债台高筑乃至被强行易于他人之手,也使陈宜禧在台山再建一个“东方西雅图”的梦想彻底破碎,郁郁而终。
如今,走在位于新宁火车站旧址的台山商业城前广场上,远远就能看到高1.8米、身穿长袍马褂的陈宜禧全身铜像;若漫步于西雅图的“拓荒者广场”,则能看到由陈宜禧一手建设的广东大厦——又被西雅图人称为“陈宜禧大厦”。
两座陈宜禧“纪念品”,隔着一个世纪,隔着一个大洋,遥遥相望,共同见证着台山与西雅图这段解不开的缘分。
参考材料:《广东台山华侨史》(梅伟强、关泽峰著)、《百余年前超1.2万华工远赴美国修铁路》(南方日报)、《开拓西雅图唐人街 功成回乡建大湾小学》(南方都市报)、《陈宜禧的“东方西雅图”之梦》(看历史)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