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闻客户端 吴哲
前两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全面部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和创新升级。
细读之,小编发现了其中最大的亮点:逐步将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及符合条件的保税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新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逐步统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监管模式。
看到这么多个“区”,是不是觉得晕晕乎乎的?别急,小编来帮你科普科普。
那么多“区”怎么来的?
为适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曾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算下来,还是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政策较为齐全。对此,《方案》提出了“四个整合”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型、功能、政策和管理。除了逐步将类型整合为综合保税区,还要规范、完善这些区域的税收政策,并逐步统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监管模式,实现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
这个规定一出,不少企业为此叫好。相关官员与专家亦为此点赞,前海管理局某官员感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号称六个层级十二大类别,种类之多、政策之杂,监管之细,就连很多海关的专业干部都不甚清楚。细究起来,分得太细之后,反而有悖于现代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敏捷化、综合化发展趋势,不利于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新型产业发展,给日常监管也带来诸多不便。”
北京睿库贸易安全和便利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江小平认为:“特殊监管区的核心功能就是保税仓储和保税加工,但海关先后推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还细分A/B)、跨境工业园区 、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个不同的概念,有时连海关内部人士都会分不清楚。现在把概念逐步统一,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但他也指出,统一整合并不容易,目前全国已经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有120来个,都是地方政府牵头,实际运作情况良莠不齐,要退出谈何容易?如何处理好前期的投资投入,撤销的处置费用,以及退出以后的转型方向,都颇费思量。光是企业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已经是个不小的工程。
所以江教授建议,过去几十年,中国特别是像广东的加工贸易发展,也都是采取“散养”模式。如今科技发达,应该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海关监管水平。
方案提出的政策可都大大有利于广东海关的监管,而新出炉的《方案》还特别提到了沪、粤、津、闽四大自贸区。
小编研究发现,《方案》的另一大重点在于,借鉴包括广东自贸区在内的几大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其中,《方案》明确提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同时,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
《方案》还强调了广东自贸试验区的试点任务——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试点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对注册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在执行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前提下,根据物流实际需要,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
编辑 麦宇旻